现场|今日美术馆“致不灭的你”:用艺术想象未来
澎湃新闻获悉,“致不灭的你——今日未来馆”近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展,展览汇集了跨国籍、跨年代、跨领域的30位/组当代艺术家的54组跨媒介作品,展现了今日美术馆对于全球语境下“艺术”“科技”“设计”三个方向的探索。
展览现场展览的标题和主题来自2021年的动漫系列《致不灭的你》。该动漫故事讲述了一个无定形的外星实体,通过居住在不同物种的生命周期中,形成各种形式的无机物、植物、动物,直至化身人类的故事。片中所描绘的“跨物种变形”是由上一个宿主的死亡引发的现象,它不仅扩宽了当下科技语境对于“智能”的定义,也具化了人文学科中有关情感、哲思的经验论述,以更广泛的时间尺度重新刷新了我们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认知。参展的作品中,既包含VR体验、人工智能和基于算法的游戏、视频、演讲表演等互动展示形式,也囊括雕塑、绘画、壁纸、摄影、挂毯、漆器、壁画和纪念碑等多元创作媒介。
《将从火星上看到的雕塑》艺术家探讨话题的丰富性与当下性是展览重要亮点。在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新片《奥本海默》上映的这个夏天,他的同代人、重要的现代艺术家野口勇,在展览中为人类生存危机设想了纪念碑,将其命名为《将从火星上看到的雕塑》,这也是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而弗朗切斯科·帕特里尼的作品则是将那些神庙、石碑缩小为小尺寸,构成一种奇妙的张力。
(资料图)
弗朗切斯科·帕特里尼作品在苹果发布Vision Pro头戴设备的这一年,其研发团队成员、艺术家李佳宝将在展览中展现关于鱿鱼和冰川的浪漫创作,她虚构了女孩与冰川的故事,也让一只鱿鱼在做成各种国家的形状的沙子之间游动往来,以此来思考环境问题和现代的诸如“国家”“边境”等概念的思考。
冰川往事
鱿鱼地图双年展特别委任装置《The Queer with Drawings》中的图像源自西亚和波斯神话中的“精灵”形象,ta们幻化丰富,通过镜面穿梭不同时空。艺术家莫雷辛·阿拉亚里的作品直指“数字殖民主义”:在她的作品档案中,部分档案开放阿拉伯语、英语及波斯语的源代码,而其他则只有能够阅读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使用者才能访问。这一档案的建立本身挑战了资源的囤积,挫败了以西方为主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经常拒绝复制和分发历史手稿的做法。
《The Queer with Drawings》艺术家刘阿妮是一位研究型艺术家,工作于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领域,同时也是一位新手母亲。她的作品的灵感来自于近期真实科学研究中通过移植器官孵化濒危物种,或是将猪器官移植到人体中的案例。生殖技术化是一件非常具有争议的事情。随着生物科学不断创新,艺术家引导观众质疑技术带来的不同选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又如何应对文化和情感价值观。
刘阿妮作品跟随艺术家讨论的话题漂流——江一帆在动画《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引发颇具科幻意味的哲学构想:如果人类失去语言,只能依靠触觉和记忆交流,会出现怎样的新世界?设计团队zzyw历时三年创作、回溯90年代中国创业潮的复古游戏《下海》,抛出“淄博烧烤”彩蛋;刘昕带领观者探寻坠落的火箭残骸;摄影师Natalie Ivis通过反复追逐、捕捉龙卷风,去尝试理解像气象一样复杂的母女关系;也有VR作品的体验增进展览观感,带观众浸入南法的盐沼、阿拉斯加的冰川。
摄影师Natalie Ivis作品跨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所产生的“隔空对话”同样让展览语义变得丰富而厚重。早在80年代因在纽约律所打工而接触到电脑屏幕的徐梯善,仍在探索人机结合的美学可能;彭可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拍摄的《华盛顿邮报》肖像,则与“打工人艺术家”占有兵对劳动者与现场的持续关注产生某种对话。艺术家彭可擅于通过摄影图像探索私人情境与公共环境,尤其关注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群体。但她的图像实践超出了“直接摄影”的体裁,聚焦于生活在正经历剧变的城市之中人们的心理感受。为任正非所拍摄的肖像本为刊登于《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摄影,但亦在构图、布景、人物姿态中精准而微妙地描摹出“民族科技工业”的形象与象征。
彭可作品交互性和游戏性是展览的另一亮点。设计团队zzyw打造复古风格的电子游戏,以充满像素颗粒感、箱式显示器等布展细节搭建复古网吧,追溯9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波创业浪潮;武子杨以数据和算法探索高度全球化的后互联网时代下的人类社会,在元宇宙中构建一个虚拟世界,包含由地球、云、城市、地址、界面、用户构成的6层结构,旨在推动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思辨性城市规划的思考。
设计团队zzyw作品AI普及对于人类社会和艺术创作的冲击也是此次展览的重要议题之一。aaajiao(徐文恺)探索AI代替人类去满足商业需求的过度生产之下的“空洞”,以及AI对于艺术家创作和思考的冲击;跨学科艺术家SarahRosalena和中国艺术家王也,利用编程和编织的相似度,分别制作了挂毯和湘绣作品,打破了传统手工艺与人工智能图像的边界。有关环保的论述同样体现在展览之中。被称为“数字园丁”的雅各布·库兹克·斯坦塞(JakobKudskSteensen)以虚拟现实、视频装置和3D技术创造出易被人忽视的濒危自然环境,探索我们正面临的生态问题;刘艾真同样以一组《我们现在都生活在海洋中》来思考环境与生态;李佳宝以VR电影展望气候变化、物种间共享的可持续性未来。
《我们现在都生活在海洋中》展览避免明确的观展动线,鼓励观众在观看之时通过空间的暗示寻找不同媒介、主题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开放式的策展理念使得展出作品不再拘束于传统意义上美术馆空间所象征的“白立方”之中,而是成为“悬浮”在自由空气中的“任意门”。在此,观众得以暂时脱离现有的时空,灵活穿梭于“开放性”时空中,串联起关于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对话。展览中有很多议题亟待你亲自探索。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群体将如何诠释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又对宇宙有着怎样不同或相通的认知?科技与艺术将会带领今日的我们走向怎样的未来?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展览中寻找到自己的答案。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